“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有何不同?

来源:联讯会展 时间:2015-10-23 11:19 点击数:890

   一说到“中国制造2025”,很多人便立即想到德国“工业4.0”。2013年4月,德国政府正式推出“工业4.0”战略,而中国于今年3月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战略,因此很多人会将“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两项战略进行对比。

  9月10日下午,广东省佛山市在中欧中心举行了“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前民主德国总理洛塔尔·德迈齐埃率领团队前来参会,与中国工程院团队对两国之间的工业制造战略规划进行了一场高层次的对话。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各国都开始对经济进行反思,德国、美国等工业强国重新开始审视制造业的创新技术,如信息网络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这也助推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

  为了提高其工业的竞争力,2013年德国在新一轮工业革命中占领先机,推出了“工业4.0”战略。“工业4.0”也被人们称为以智能制造为主导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生产系统及过程中形成“智能工厂”,在生产物流管理上实现“智能生产”,整合物流资源上实现“智能物流”。

  今年,中国也提出了“中国制造2025”,主要由于中国人口红利的流失,随着劳动力价格要素的上升,人口结构的变化,低质、低价的“中国制造”形态需要要向中高端转型。

  根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中国计划到2020年,基本实现工业化,2025年制造业整体素质大幅提升,到2035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达到世界制造强国阵营中等水平。而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制造业大国地位更加巩固,综合实力进入世界制造强国前列。

  国内部分人认为,“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两者在提出背景、采取措施,以及发展方向上,都显得较为相似。但是,9月10日下午,在“中国制造2025”对话德国“工业4.0”大会上,中德双方均表示,两者相同的地方并不多。

  洛塔尔·德迈齐埃表示,中德两国所做的这两个方案,是大家在不同时代做出来的,德国的工业已经到了一定的深度,希望能够用现有的深度和现代的技术结合起来,而中方也希望能够再花十年左右的时间,达到这样加工的深度。

  “从相同的角度讲,首先中德两国提出的两个战略都是面对新一轮的全球竞争,以及工业革命采取的国家战略。”中国工程院院士、党组成员、秘书长钟志华认为,另一个方面,两国都是把制造业作为立国之本和强国之基,也把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前德国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约施卡·菲舍尔则认为,中德两国都需要技术人才的支持,如果没有人才的话,技术再好也是没有用的。企业家需要具有良好专业技术的职工,若没有培训,没有再培养,职工们就不可能有技术的诀窍,不论是“工业4.0”还是“中国的2025”都会变成一纸空文。

  至于中德两国在工业制造业战略上的不同之处,中德代表认为由于两地经济发展情况不同,因而存在更多不同的地方。钟志华称,两国在战略定位上是不一样的,因为两国在制造业方面处于不同的阶段,而且基础也不一样。

  在定位上,德国的“工业4.0”提出实现智能化工厂和智能制造,由数字化向智能化迈进,“中国制造2025”提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结构优化、人才为本的发展战略。“德国要由制造强国向超级强国转变,中国则要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钟志华说。

  目前,德国已经跨越了“工业2.0”与“工业3.0”阶段,主要聚焦在高端的产业和产业的高端环节,需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但对于中国的工业发展现状,国内专家普遍认为仍处于“工业2.0”与“工业3.0”并行发展阶段。

  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数据,中国制造业净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制造业增加值在世界占比达到20.8%,是个名副其实的“制造大国”,但由于工业基础比较薄弱,在基础零部件、材料、工艺等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异,中国仍面临着质量的问题,发达国家早在“工业2.0”时代已经解决了,因此中国还不能算是“制造强国”。

  对话中,有专家称“中国制造2025”将会使中国的制造企业快速地进化。不过,中国工程院院士、前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认为,德国“工业4.0”是在“工业3.0”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中国还处于“工业2.0”的后期阶段,中国面临着“工业2.0”要补课、“工业3.0”要普及、“工业4.0”要示范跟上的处境。

  “对于区域的智能制造而言,我们不能盲目地智能化,包括人才、环节、创造良好的企业生态环境等,不能丢弃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如东莞长安模具、大朗毛织、虎门服装等。”李培根说。

Copyright 2015 by 上海联讯会展服务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 备案号:沪ICP备15052272号-1